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文章内容

“化勘精神”的形成过程

作者:程书昌    更新时间:2023/4/10 10:12:30

    1953年,化勘设计院刚组建不久,正处在建国初期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群情振奋,豪情满怀,蕴藏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极大积极性的阶段。化勘设计院的先驱者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化工建设的伟大事业当中。由于勘察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几乎都是靠繁重的体力劳动来完成。面对这样的艰难困苦,他们凭借着强烈的爱党、爱国之心,发扬“不怕牺牲、排除万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转战大疆南北,风餐露宿,不畏艰难险阻,艰苦创业,圆满完成了多项化工勘察任务,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化勘精神”的形成过程
    当时,多数人并没有多高文化,也没有复杂的头脑,更不去计较个人得失。他们所想的很简单:就是要为建设新中国多作贡献。一位建院初就加入化勘队伍的老人说:“能为祖国化工勘察事业多做点贡献,再苦、再累、再难,心里也觉得甜!”这朴素的语言,是当时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那个年代人心灵深处的共鸣与呼唤!他们那代人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永远值得我们当代人尊敬、爱戴和学习。
到六、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初,这个时期化勘人同全国人民一样经历了文革全过程,迎来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化勘企业文化重塑,提出了“爱我化勘”和“立足化勘,放眼世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价值导向。这些教育,在当时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积极作用。
    当时的化勘设计院虽然在技术、装备、人员等方面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但相对而言还是较为落后的。在长期艰苦的勘察实践中,他们自发总结了一些“顺口溜”或口号,作为在艰难困苦环境条件下,战胜困难,完成任务的一种自慰和激励。这些都是化勘企业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例如在形容生活条件艰苦时,他们总结了“天当被,地当床,树皮野果当干粮”;在形容工作条件艰苦时,他们总结了“夏天蚊虫咬,冬天雪地跑,黑白连轴转,日夜三班倒”;有时,他们工作到边疆山寨,当地农民见他们长期战斗在野外,且还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便说:“你们的工作太苦了,打死我们也不干你们这一行”。面对社会上少数人的白眼和歧视,化勘人反而自豪感油然而生:“胸怀祖国,立足化勘,热爱勘察,给金不换”。面对各种艰难困苦,他们自我激励的口号是:“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活着干,死了算,只想为国多贡献”,“人拉肩扛杠子撬,铁肩赛过吊车梁,狂风暴雨何所惧,昼夜奋战钻机旁”。这不仅是口号或者叫豪言壮语而已,他们是在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谱写着历史。
    1984年,中央作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当年化勘设计院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从此之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分配要素的多样性、多元化,必然导致员工队伍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多元化。1989年,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时任公司经理邓泽洪等领导班子经过认真思考分析认为:
要推动化勘设计院向更高层次发展,迎接全新的市场竞争,就要在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通过利用职工良好的文化底蕴,寻找到一种能被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管理理念,形成具有化勘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激发企业活力,达到向市场要经营效果,向管理要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总结了多年来化勘人长期工作、生活中的文化积淀和利用好职工良好的文化底蕴的同时,借助1988年学“吉化”活动中职工所表现出的“化勘光荣我光荣,我为化勘争光荣;化勘增效我受益,我为化勘争效益”的主人翁精神和由此所造就的良好的工作文化氛围,适时地提升和总结出具有化勘特色的企业精神:“顾大局,勇挑重担的主人翁精神;创全优、争名牌的进取精神;不畏严寒酷暑,风餐露宿的实干精神;比贡献,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从此,化勘精神成为凝聚、激励化勘人攻克难关,度过危难和开拓创新的强大思想和精神动力。鼓舞一代代化勘人奋勇争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化勘设计院先后荣获中国勘察设计综合实力百强单位、全国工程勘察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施工企业,获得了国家优秀勘察金奖、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培养出了一批以国家勘察大师为首的技术人才队伍。
    守初心风雨兼程七十载,担使命共筑强企百年梦。新时代的化勘人要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化勘精神,认真践行“干”字当头,用担当扛起责任,用奋斗创造奇迹,用业绩书写辉煌,以优异成绩向化勘设计院成立七十周年献礼,为打造“百年化勘”而不懈奋斗!

“化勘精神”的形成过程

  • 上一篇:化勘设计院开展纪念企业成立7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
  • 下一篇: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在校学生到检测公司进行参观学习
  • 返回顶部     电脑版     © by Chshch